黑科技“鲁班”正式上岗,Logo设计师何去何从
近日,马云家的黑科技“鲁班”正式上岗,预计双11将有4亿张Banner由它设计,约等于每秒做8000张海报。不仅如此,Logo、UI界面、活动专题页面等都可以通过它的模板简单操作完成,效果一点不比普通设计师做的差。——很明显,一大批设计师将因为“鲁班”而被迫下岗;剩下的设计师也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晋升、提薪、要求更高福利,最好这阵风刮过之后再和老板、领导谈,能保住眼前的饭碗就挺好了。
广告行业被互联网颠倒
广告行业的公司种类繁多,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咨询策划公司;二是品牌创意公司;三是Logo设计公司;四是广告执行、制作公司。
Logo设计公司卖“设计”,主要出品就是Logo(标志)和VI(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它们也出各类平面、3D设计,但是主要用于企业的产品促销与宣传,上不去“品牌”的层面。无论广告语还是画面、3D效果表现,都走“写实”路线,缺少能令企业客户和消费者“惊为天人”的“仙气”。——主要还是创意的“idea”不够。
“互联网”颠倒广告行业的“四大招”
“互联网”主要用了“四大招”颠倒了广告公司和企业客户的“姿态”:一是铲根基;二是抽板凳;三是搭桥梁;四是挖墙脚。
“铲根基”主要铲的是咨询策划公司的根基。这类公司服务企业,靠的是多年积累的关于行业、企业、市场、消费者兴衰更替的数据,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行业发展趋势分析和判断、企业战略、品牌定位、市场发展、消费者喜好和消费习惯的研究及经验。
现在最丰富、最详实、最细分的这些数据都去哪儿了?在BAT手里,在各大互联网巨头和信息科技公司手里。企业现在寻求咨询策划服务,不如直接找互联网巨头。咨询策划公司只剩了“研究方法、若干分析模型和判断经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捂脸!
“抽板凳”主要抽的是品牌创意公司的板凳。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消费者获得企业、品牌及其产品的信息非常方便,对它们的明辨一日千里、半针见血。品牌创意公司原本最擅长营造梦幻、高大上、超现实的形象及氛围,靠文案、视觉的“创新形式”助力企业提升竞争力,缺少脚踏实地的产品、渠道、服务等“内容支撑”,是它们力所不能及的弱项。
现在好了,消费者越来越不吃这一套,“创新形式”包装得再美轮美奂,企业“内容支撑”的硬实力跟不上,消费者不买单,品牌创意公司的“逼格”猛地落下地来。这就好比板凳被抽走,它们站地上和企业、消费者面面相觑,才发现自己的身高比TA们还矮了一截。“逼格”提不上去了。
“搭桥梁”搭的是企业和广告行业设计创作者之间的桥梁,企业和媒体、公关、营销、活动资源的桥梁,断的主要是Logo设计公司和广告执行公司的命脉。
本来企业寻求Logo设计服务只能通过这类广告公司,一套VI普遍花费几十万、上百万人民币,一张海报、一本画册怎么也得花费几万、十几万人民币,一份门店3D设计效果每平方米五、六万人民币很正常。
如今得力于互联网人际沟通、穿针引线的便利,企业需求与设计创作者之间很容易实现即刻无缝对接,无数设计创作者出走Logo设计公司,成立工作室或者个人接单,钱多钱少不重要,只要给钱能贴补些家用、接济些财务自由就做。有的一套VI只要三两千,一张海报报价几百,几十元人民币的都有;3D效果不要钱了,制作公司免费提供!这让Logo设计公司还怎么向企业报价?它们还怎么怀揣着希望和梦想,奔着明天、未来活下去?
广告执行公司当然也好不过了。干的是“中介”的活,收的是“中介费”,现在“互联网”成了最大的“中介”,长在卫星上的“天眼”目光所及之处,地面上大大小小的“中介”顿时萎缩,都快消弭于无形了。
“挖墙脚”挖的是所有类型广告公司的墙脚,主要挖的是它们的优秀人才。互联网公司不是有“数据”吗,那是能下锅的“米”啊,咨询策划公司的咨询、策划精英都去了。互联网公司不是有电商平台和粉丝流量吗,那是企业的“生命线”啊,既然这样,品牌创意、Logo设计的活它们干了,创意、设计精英都去了。互联网公司还是“天眼中介”啊,瞬间对接无数媒体、公关、营销、活动资源,好吧,广告执行公司的精英都去了……
所以说,现在最强大的广告公司不是国际4A、本土4A,而是BAT和其它各领域的互联网巨头,它们把传统广告公司的活都干了,各个每年在这方面的营业额高达百亿人民币以上。原本这些钱是养活数十万大大小小的广告公司,让它们过得很滋润很滋润的。
受冲击较小的是一向行走在广告行业边缘的广告制作公司。它们从来生产实体产品,干的是“实事”。不管是企业还是互联网公司想制作啥东西,都得找它们。难过些的,只是行业内价格更透明了,利润没有以前那么多了……
Logo设计师被互联网风暴刮得飘来飘去
Logo设计师可以说是广告行业中活得最悲催的一个群体。这样说是有强大理由的:一来设计师在广告公司属于执行人员,不光领导管着,客户人员、策划人员、文案创意人员都能支使他们干活。二来广告公司设计的活最多,加班加点、通宵熬夜最寻常的就是设计师。三是客户对设计出品最吹毛求疵,大一点、小一点,左一点、右一点,浓一点、淡一点……推翻重做!但凡有点血性、脾气的人干设计活不长久。四是做设计须长时间伏案工作、紧盯着电脑,工作多年的必然颈椎犯病,折磨的人死去活来……
“互联网”做“平台中介”,威客、猪八戒、项目易等提供了客户悬赏、设计师出作品争赏金的众包模式交易平台;“互联网”做“个人中介”,为企业和设计师穿针引线、铺路搭桥,这让Logo设计公司活不下去,但是对出走公司开工作室或者接私单的设计师来说却是天大的机会。很多设计师因此赚足了咖啡钱、泡吧钱、奶粉钱、汽油钱、按揭钱,甚至风风光光地开起了公司。
另一方面,设计出品的市场价断崖式下跌,Logo设计公司利润摊薄甚至关门大吉,依旧老实打工的设计师们面临的岗位竞争、工作压力、职业前景都惨烈了。——总体上说,“互联网”的中介作用对设计师们有利有弊。
紧接着,设计师的春天来了,阳光一天比一天明媚、灿烂。因为如雨后春笋冒出来的各种类型的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急需设计支持:网页、网店、Banner、活动专题页面、UI界面、二维码,哪一样离了设计师都迈不动步。形势喜人、行情看涨,普普通通有两三年工作经验的设计师,在一线城市就能要求月薪上万,时间更长的当然可以想着明天看车、下周末旅游,明年看房了。——总体上说,“互联网”让设计师过上好日子了。
好日子不长,还没三两年时间,马云家的“鲁班”抢设计师饭碗来了。而且一出手光双11将有4亿张Banner由它设计,约等于每秒做8000张海报。——这得抢了多少设计的活,让多少设计师下岗啊?处在“互联网风暴”中的设计师们,又被从河东刮到河西了。
Logo设计师与广告行业何去何从?
迎面“互联网风暴”的转向,Logo设计师最好的出路,可以考虑两个选择:一是看清行业发展的前景,寻求长远靠得住、发展势头向上的好公司、好平台。二是下工夫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和整体素养。
人总不能被技术和智能打败,只能迎难而上,掌握新技术、新智能为己所用,或者干它们干不了的活,设计出更具“人性”的作品。如果能够旁修博练,掌握些文案、创意、策划方面的技能,指导自己的设计,更全面地为公司创造价值、服务客户当然更好。
至于广告行业,吾自个儿还混沌着,没看清楚。即使看清些了,也一句话两句话说不明白。再说了,谁有资格敢对行业走向说三道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