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中国互联网第一个十年画卷,波澜壮阔、风云变幻,淘尽激流勇进之一代英雄。十年风雨历程,酝酿着第二代互联网的重大命运,也催生出生机勃勃的web2.0。
电子杂志,即是web2.0范畴内的先锋,是以flash格式展现杂志的新型形式,内容不仅囊括了 杂志的文字图片,更是增加了丰富的音视频设计,制作与传播方式更凸现鲜活与人性化。
春季的几笔融资,再度壮大了电子杂志从业者的阵营,更激发了众多传媒人士对电子杂志的关注。2006年,被定义为电子杂志发展的起点年,实际也是传媒业新一轮赌局的开盘之年。
一向以开放、创新经营风格著称的《财经时报》,也加入了这场最新的竞争,并率先创办了国内第一份财经电子杂志――《财经文画》。押宝电子杂志,胜算几何?本报记者追踪采访了阳光财经网络集团中国区营运总裁、《财经时报》总经理王国胜、e媒体事业部总监董长虹等业内人士。
网络环境
“根据该法令,网民只要在未经法定所有人授权的情况下直接或附带下载和使用受保护文件,不管盈利与否,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这是4月底法国刚颁布的新网络版权保护法的规定。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关于网络版权的争执也愈演愈烈。
《财经文画》的主要平台为网络,版权保护也是一个重大问题。“电子杂志采取网络下载、订阅等传播形式,将直接把内容呈递给用户。”王国胜指出,“网络版权保护,牵扯到作者、网民与各运营商的根本利益,《财经文画》从事电子杂志原创,坚持做版权保护的先锋。”
终端服务
小王电脑里下载了最新的几份报刊。下班前,他拷贝了几份,存入自己的手持电脑。回家路上,小王一边“听”着杂志,一边浏览着丰富的图文资讯和视频……
“这样读报刊不仅环保、节约纸张,关键是阅读轻松、方便。”一位图书编辑告诉记者,“我自从有了阅读电子杂志的习惯后,发现涉猎面更宽了。”
早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就幻想着读书看报,不再需要跑去报摊购买纸刊,现在基于PC、MP3、MP4、电子纸、手机等手持设备的普及,愿望终于实现了。
“电子杂志现已有3200万用户,这个数字还会飞速增长。”艾瑞公司高级分析师侯涛分析道,“目前54%的电子杂志受众是18-24岁的人,他们是中国消费潮流的代表。”
竞争优势
日本研究专家指出,网络内容正以超出人们阅读速度的4-5倍在膨胀。相反,人们的阅读需求并没有得到饱和,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里网民需要一种秩序。“电子杂志,既可以突破传统网络内容供应的海量、无序、模糊等缺陷,又能够更快、更精、更准地传递到目标用户。”
电子杂志富含文图、视频、音频等表现形式,给人以立体媒体质感,传播更加自然生动;内容获取更全面,反馈更快捷;发行成本极低,渠道空间还很大。王国胜再次重申:“与传统平媒相比,电子杂志的诸多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更是毋庸置疑的。”
“电子杂志,具备丰富、动人的表现形式和优越的传播方式,成长潜力巨大,这正是VC为什么巨资投放中国电子杂志市场的原因。”IDG知名投资分析师周先生说。
盈利空间
目前,电子杂志盈利模式仍有待试水。按照业界传统思维,广告、发行、增值服务应成为首要营收业务,但耽于商业机密,几家初有收获的电子杂志平台公司至今未能公布具体营收情况。
但是,从广告与客户角度来讲,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促进产品营销、扩大并稳固市场份额。
电子杂志的广告服务,关键是抓获读者群及其特性,将客户品牌理念、产品目标打入读者心理。起步阶段电子杂志重点要做的是,加强自身市场影响力,快速提高订阅、下载量。企业和运营商都需要一个客观公正的广告评价机制。
在发行市场,平媒总体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电子杂志的竞争只会来得更快、更猛烈。
“从根本上讲,内容仍是电子杂志未来发展的根本。”董长虹分析到。
收费电邮业务的极度不景气,已经向人们证明,网络服务收费模式在中国还很难推行,电子杂志的发行收费目前还是国内电子杂志不敢涉足的“雷区”,广告仍是主要收入点。
至于增值业务,目前的开发尚不成熟。“增值服务,是多媒体杂志的商业模式中最不明朗的一个盈利点。”董长虹指出,如何实现电子杂志的业务增值,还是运营商们应该积极进行各种探索的一个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