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市场是个“凑热闹”、“一窝蜂”的市场,呈“你有我也要有的”局面。一则机会多,二则“红眼病”,三则别人成功就自以为是“我也能”,使得中国市场无规则,创意层出不穷,对口的没有几个。
福建的运动产品、食品,东北和内蒙古的药业,山东的酒业,广东浙江的小家电以及服装,往往就是一个企业脱颖而出,马上就有一帮企业上马项目,主要就是同类产品以及广告比拼,使得中国市场出现“表面的繁荣”。我们认为这是有积极意义的,最起码促进了经济增长,带来就业机会,以及优胜劣汰,初步使市场由无序向有序发展。
在产品同质化的前提下,主要的问题就是创意方法,用不同的说法影响顾客心志,从而达到成功销售的目的。无论是广告还是事件活动,或者品牌规划,创意总是第一行动,创意的对错直接关系到产品销售和可持续性发展,是衣服的第一对扣子,扣对了就是良好开始,如果不幸扣错了,那以后的工作总是混乱无序,所以创意(或者叫点子)是企业大厦的重要基石。
但是由于企业往往停留在产品说明和促销阶段,所以对于广告的更多效应没有深刻理解。首先我们认为广告是社会性的,要解决企业和顾客之间的沟通问题,要做到“人性”和“价值”。我们团队十多年对世界数千条广告进行过集中研究,也发现了广告创意的一些普遍规律,以及其中蕴含的普遍真理。
首先就是对于人类基本需求的总结和分类,只有进行需求研究才能更好的创意和延展,而不是把产品价值放在第一位,因为任何产品都是社会性的,都是可以满足两种或者以上需求的,关键看思路和高度。
按照营销的观念解析,我们的分类方法不同于马斯洛,我们不是按照个体发现轨迹处理问题,而是按照人类的情感、道德来进行需求分类,包括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这是更简单的问题处理方式。
在金字塔顶的人类需求和普遍真理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爱、幸福、快乐、友好、成功、美好
这一层次基本就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和价值观念,是金字塔塔尖的人类终极目标;
再下一个层次就是比较接近真理的感受,或者追求真理的方法:
比如奋斗、珍惜、信任、努力、信仰、珍惜等
再往下就是生存、健康和安全层次的概念——
健康、顺利、富裕、吃饱穿好、社会秩序等。
从人性道德的角度我们再分析广告,才发现原来中国的机会主义者竟然早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国际国内大品牌,成为最科学的广告创意者。
为什么这样说呢?
越是大企业越喜欢从科技、产品创新角度谈营销,以期实现顾客认可,但是国内的机会主义企业(概念派、炒作派等),往往按照中国的思维方式,直接谈“情感和价值”,比如“送给最爱的人”、“父母关爱”、“和朋友一起分享”等在很短时间内就获得了市场认可,虽然企业还没有做成大企业,离百年品牌还有很远的距离,但是从人类的基本价值需求分析,中国的企业是更接近真理的,也是更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念的,我们认为这是所有大企业应该反思的,讲品牌讲了100多年,在商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从人类情感价值的角度思考问题,其实离真理越来越远,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发达地区往往出现大量不良社会现象的原因之一,不从人类的基本价值观念入手思考问题,企业责任谈了无数遍,还是没有得人心,这是商业的悲哀。
当然还有一个极端,就是盲目谈“爱”、“人性”和“品牌责任”,这是很多初具规模的企业的通病,也是很多企业“好高骛远”的直接表现。在中国这样的企业一般规模在上亿到百亿之间,有一定的行业影响力和顾客喜悦度,就以为企业已经无所不能,包括产品层次就可以奢谈“爱”,是“爱的代言人”,于是乎爱意泛滥,根本不考虑产品的直接利益,忽视了顾客购买的主要诱因。包括很多日常消费品,和“真爱”的关系显得很牵强,所以不被大众所接受,比如钻石、巧克力或者高档西装等,和爱还的关系还算有源之水。很多企业把方便面、饮料等也加上爱的标签,正好犯了“产品和社会价值关系遥远”的错误,而恰恰竞争对手在讲个性、体会和感觉,顾全了顾客的自我价值,所以有些企业总是被动挨打。这就是方式方法不对路,往往会走向反面,被竞争对手乘机,那就是说的好不如做的好,但是其实根本做不好,成为营销的反面教材。
再回过头来分析麦肯的早餐广告,无论是画面还是表现,都是非常出色的,也达到了产品传播的目的。但是立意还是有很大问题,那就是你的早餐不仅仅是“早上5点开始”或者“唤醒一早活力”,层次都比较低,应该往上走一些,那就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只有这样的立意,才能从顾客情感体验上获取理解和认可,赢得销售。当然,还有更高层次就是“工作为了什么”,这不是早餐的直接关系,所以不属于这两个产品广告应该探讨的。
广告、广告语,100多年来有无数经典,但是按照笔者的“人类基本情感价值趋向”分析,我们需要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先不说我们过于迷信品牌,并且一直认为很多小企业就会钻空子,其实这里面更有人类最基本的道德、价值观念啊。
说到工作,自然就谈到人力资源管理。随着互联网的普遍使用和悄悄渗透,网络招聘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一个广告和创意一定要解决潜在顾客和企业(产品)的沟通问题,“更快更准找工作”这样的广告等于什么也没说,因为这是一个招聘网站最基本的功能,就象食品广告做成“这是可以吃的东西”一样,是对企业的极度不负责任。唯一对得起的客户的就是营销界都知道所谓的大师又给中华英才网服务策划了,大师只能这样回报客户,吃老本忽悠企业,是企业的悲哀,更是大师的悲哀。
中华英才网,名称就很可以做文章,什么是中华英才,如何成为中华英才,从校园实习到国际公司高管,都有工作和事业需求,中华英才网在中间扮演了什么角色,承担了什么使命,这是中华英才网应该去阐述表达的,可惜这样一个好品牌就在大师手里被折腾的支离破碎,仅仅依靠眼球效应只是营销和策划的基础功课,这样的方法实在太多了,想通过高代价获得社会关注实在太简单了,企业什么时候才能明白,中国市场已经由注意力时代到了影响力时代了呢!?
而智联招聘则更可怕的走入了另外一个死胡同,至今还不肯回头。
“找工作”和“跳槽”虽然很多时候是一会事,但是不同的说法给企业的感觉是绝对不同的。比如“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的自我表白一样,招聘网站不仅仅在创意时要注意吸引简历和企业关注,还要考虑社会影响和自己的行业角色,从几年的创意来看,智联的市场部门还不及格。
相反,前程无忧在看到竞争对手积极投放广告以后,根据网络时代的特征,走出了自己的创意之路,实现了和目标人群的有效沟通。
首先是创意,前程无忧使用中国亿万网民熟知的“大话西游”形象,以“唐僧得到好员工取经前程无忧”和“孙悟空找到一份很有前程的工作”为创意方向,使得受众的会心一笑的同时接受了“ONLYYOU”的说辞,使前程无忧招聘网站的品牌主张自然的被接受。类似的案例还有“买保险就是买平安”,把产品、品牌和传播有机结合,成为强势传播的广告。
借用流行概念和时尚元素是最节约的创意,如果再能配合幽默无疑是高明的策略,但是一定要注意受众人群,比如老年人可能就要使用老演员和戏剧,中年人可以使用当年的流行歌曲和电影,而针对青少年就要注意网络文化和互动。这样做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一就是容易借助流行成为流行。比如电影“集结号”火爆,企业就可以借用“集结”概念来进行促销。但是这样做的坏处就是往往很多声音出来,造成声音干扰,所以企业一定要注意反映速度,做第一个,或者注意媒体影响力,以便达到最有效的宣传作用。第二就是避免版权和负面信息。很多流行、时尚元素未必都能为我所用,甚至有些是雷区,比如奥运会。前段时间家乐福就很盲目的使用奥运会标志,使自己的企业危机再次雪上加霜,可见企业对于资源的理解还需要下大功夫。
前程无忧“罗嘉英”版本给我们很多启示,首先就是网络时代的创意问题。按照中国最成功社区MOP的理论“一切行业都是娱乐行业”,在前程无忧创意上得到很好的印证。
其实就招聘网站的营销来看,我们做过大量分析和人群调研,对于求职者,50万家企业数据和80万家企业数据几乎是没有区别的,海量数据对于个人仅仅是数字,难以衡量优劣,招聘方对于数千万的个人简历也是如此理解。而页面设置和客户体验是最关键的,仅仅在创意上做文章,没有考虑到用户的体验,或者说本末倒置,这是所有招聘网站的创意失误。所以创意就要从开始就要对口。